2007年10月20日 星期六

祕魯-納斯卡線Nazca Line

區位
地圖: google map
絕對位置:14 41 11.61S,75 10 23.26W

納斯卡線<圖騰>--繪在大地上的名畫

自空中俯瞰的奇觀除了眾所皆知的麥田圈以外,還有日前名噪一時的納斯卡線(Nazca lines),或稱納斯卡圖騰。

納斯卡線在哪裡?

納斯卡(Nazca)是秘魯南部的一個小城市,位於南美洲西側。琳瑯滿目的神秘古代圖騰,就散落在納斯卡城近郊的沿海沙漠上。祕魯曾是古印加帝國文化的中心,而今,祕魯又因其在考古學上的價值及多樣性的原住民文化而聞名。

納斯卡線是甚麼?

從高空鳥瞰,會發現在廣大的沙漠上,出現了各式各樣的巨大圖案,這些圖案教錯綜橫綿延了好幾公里,這就是祕魯著名的納斯卡線。 這些巨大圖案內容豐富:有三角形、不規則四邊形和螺旋形之類的幾何圖案;有類似現在的飛機場跑道和標誌線的圖案;更有許多動物和植物的圖案。這些圖案線條精確,畫面栩栩如生。

納斯卡線有多老?

根據考古測量,這些圖案線條並不是在同一時間創造的,而是從西元前100年到西元700年之間陸續完成的,最老的已經有2000多歲囉。 研究顯示,巨型動物的年代和技術都比幾何圖案來得較久遠且精良。當採用碳十四鑑定鑲嵌於其中的陶質碎片會發現:巨型動物的圖形構成於西元前350年到西元後600年之間;幾何圖形則形成於距今1400年前。而技術是因為兩者同樣都是由一條線直接繪製,巨型動物的彎曲繪製會比筆直的直線更難完成。 那麼為何長久以來這大地的圖案未受破壞?最大的原因在於此地氣候乾燥,幾乎不下雨。20世紀建造的泛美公路穿越了大草原區,開始帶來了破壞,但與此同時,考古學家細心清理覆蓋其上的瓦礫植被,也讓更多圖案清晰起來。

誰創造了納斯卡線?

最浪漫的說法,當然是外星人。但比較可靠的說法,則是在印加傳說中曾提到的維拉科查人(Viracocha) 。在這個區域,考古學家挖掘出許多高度古文明的建築、墓地和陶器,顯示這裡曾有高度的文明,有能力建造這樣的圖騰並不令人意外。因為這個地區長年乾旱,維拉科查人的信仰可能跟水神或雨神息息相關。

納斯卡線到底做什麼用?

這問題的答案是眾說紛紜,曾經被拿出來討論的說法包括:

1.它與天文學有關,紀錄天上星座或四季節氣。
2.它是古代灌溉水道的遺跡。
3.它是祈雨儀式的遊行步道。
4.它是獻給神祇觀賞的禮物。
5.它是外星太空船起降的跑道、機場和指引標誌。
6.它是有實用價值的古地圖,這些巨圖標明寶藏的所在,只是一般人無法解讀這些密碼。

誰發現了納斯卡線?

起初是考古隊來此考察尋找水源時,意外地發現荒原上有許多溝槽。這些“溝槽”深度為0.9米,寬度有的只有15釐米,有的達20米。當時他們弄不清楚這“溝槽”是怎么回事,稱這是“一個不知為何建造的巨大而玄妙的工程”。 到了1930年代為了勘查古代水利系統而用飛過秘魯上空時,才開始被注意到。第一批展開研究的是美國的考古學家,幾十年來透過地面探勘和空照圖片逐一發現納斯卡線越來越龐大的規模,直到今年(2006)四月,日本的考古隊還公佈他們找到一個新的納斯卡圖案。

納斯卡線是怎麼做成的?

雖然有人將納斯卡線和外星人扯上關係,但它的製造技巧倒是簡單得出奇?—將草原表面的深色土壤挖掉,露出下面比較淡的土壤,並用小石頭圍在邊緣強化。有人可能會質疑為甚麼線條可以這麼筆直,其實只要幾條細繩和幾根木棍子,誰都可以在幾小時內創造出完美的直線和弧形。 較為讓人不解的是,這些要從空中才看得出來大型圖案,古代納斯卡人是怎麼設計出來的呢?他們又看不到自己的成品,這一切都還是個未知的謎。

誰對納斯卡線有興趣?

台灣人利用納斯卡線來創造政治圖騰其實也算不上創意,納斯卡線曾經出現在電玩(蓋亞幻想記、大家最喜歡的塊魂等遊戲,都有出現納斯卡線的場景喔),及日本動畫(Cowboy Bebop星際牛仔)裡頭。 聯合國並已將之列為人類文化財產保護區。 對考古學家來說,它是渴望揭開的神秘面紗;對秘魯人來說,它是古代文明的智慧瑰寶;對好奇者來說,它可能是通往另一世界的奇幻鑰匙;對您來說,它又是什麼呢?

蜂鳥-- 在平原上極容易辨識


另一隻蜂鳥


兀鷹-- 長超過200英呎


猴子


蜘蛛-- 注意它是有對稱的喔


蛇鵜鳥-- 兀鷹與蛇的結合


海草及胸針


殺人鯨-- 因此有推論表示這些圖案是用於祈雨


鬣蜥蜴,樹及手-- 泛美公路切過鬣蜥蜴,所以此圖比較難以辨識 圖片的上面中間可見到遊客觀景塔


協和式客機-- 因形似超音波客機而得名 這一圖形讓學者作出了外星人的結論,該學者的著作並帶給當地大量的遊客


狗? 還是狼?


螺旋形圖案


2006年新發現的圖

資料來源:

內容:

經緯度:

2007年10月10日 星期三

印度樂器-西塔琴

區位
地圖: google map
絕對位置:N20度59.3分、E88度14.7分
西塔琴的源流

西塔琴的源流,由於印度的史料不全,正確的歷史不可考,印度人普遍相信是維納琴改良而成;但仔細分析,維納琴和西塔琴的材質,樂器架構,彈奏方式都不相同,維納琴比較像箏,而西塔琴比較像魯特琴。除了民族情結(維納琴是印度本土)實在很難讓人相信這兩種樂器,系出同源。
14世紀從中亞入侵的蒙兀兒(Moghul)王朝,同時也帶來了波斯和回教的文化,因此影響了興都斯坦尼的北印度音樂盛鉅,因此14世紀蒙兀兒王朝的宮廷樂師阿米枯樹(Amir Khusru)是發明西塔琴的人,但經多方的考證,一般相信是18世紀的和14世紀宮廷樂師同名同姓的僧侶, 阿米枯樹(Amir Khusru),此僧侶他的祖先奴巴汗Naubat Khan是14世紀宮廷樂師和 印度音樂最重要人物彈仙(Tansen)的女婿才是發明西塔琴的本尊,阿米枯樹 (Amir Khusru)也是宮廷樂師,他的孫子馬西塔汗Masit Khan是西塔琴的樂師,目前仍住在印度德里,參予西塔琴的改良,西塔琴的技法慢板技法(MasitKhan Gat),就是以他的父親名字命名的。這些大師將西塔琴發揮到極致,為西塔琴做出了不起的供獻。
一般更相信,西塔琴是阿米枯樹(Amir Khusru)改自波斯的雪踏琴(Sehtar),而是南印度維納琴。另外一位影響西塔琴的大師拉札汗(Raza Khan1800-1850也是彈仙的後裔) 住在拉可腦(Lucknow) 他是奠定西搭琴快板技法(Fast Gat), 又稱為拉札快板技法(RazaKhan Gat)的原創人。
其他大師阿米山(Amrit Sen)和拉興山(Rahim Sen) 也在西塔琴的調音及對增進西塔琴的彈奏法做出很多供獻,當代大師拉威香卡(Revi Shankar)更是偉大的作曲家,演奏家,參予了西方電影的配樂,不下十部的西方名片,從愛麗絲漫遊記到甘地,倍受世人的敬重,誏世人從西塔琴進入印度音樂殿堂的第一人。
資料來源:
內容:
http://www.indianandworldmusic.net/index2.php(印度和世界音樂文化入口網)
經緯度:

2007年10月7日 星期日

渥太華-卡加利牛仔節

區位
地圖:google map


渥太華簡介
興起於渥太華河之上的渥太華是加拿大的首都。是世界上最寒冷的首都之一。1月份平均氣溫是-11℃。最低氣溫達-39℃。人口120萬。渥太華又稱“鬱金香城”。一八五七年,英國維多利亞女皇選擇了渥太華作為英國這塊殖民地的首府;此後,渥太華便成為加拿大的政治中心。它既是重要的鐵路樞紐,又是著名河港,還有百余條航線通往國內外重要城市。在德若阿金姆建有加拿大第一座原子能發電站。渥太華還是全國文化、科學研究的重要城市。渥太華大學、卡皮頓大學等最高學府,著名的科學院和研究中心均設於此。市內還有國家藝術中心 (National Arts Centre)、國家美術館 (National Gallery)、文明博物館 (Museum of Civilizations)、加拿大自然博物館 (Canadian Museum of Nature) 、全國科學技術博物館國家軍事博物館國家航空博物館郵政博物館國家圖書館等。這個擁有數千英畝的城市,雖不算大,卻井然有序,處處可見綠化及自然保育的用心。 綠樹濃蔭與華夏高樓使渥城在華麗的外表下,自有一份莊嚴溫婉。 在該城居住著1萬余華人。市區中心附近的王馬錫街,是華人商店集中區。



卡加利牛仔節


一年一度的卡加利牛仔節遊行, 都會吸引來自全球各地的訪客. 通常都在七月份的第一個星期五舉行, 整個活動都在市中心, 歷時約三小時.這項由加拿大牛仔搏命演出狂野秀,於每年7月開辦為期約10天,每年此時有許多已經到世界各地發展的加拿大牛仔們,都會在這一刻回來,為家鄉跨刀演出,盡一份心力。卡加利牛仔表演最大的主軸戲,是在夜晚「巡騎地大賽馬」的馬車競速比賽,它被宣傳是「嫡傳自西部時代的運動項目」。傳說馬車競速賽起源於18世紀西部,那時候參賽的駕馬車車夫必須拖著所有家當,用盡渾身解數和其他馬車比快,好先佔到最棒的紮營地。而被接在後面跟著東奔西跑的活動廚房,除了烹調食物外,還是牛仔們的社交活動中心呢!在牛仔秀表演的時候,要有4匹馬拖著馬車,還得有4個跟班在馬車邊緣上站著,這輛馬車才算配備完整。比賽規則是同時有8輛馬車在狹小的場地上進行,雖然危險,但是獲勝奪冠者將可獨霸高達50萬加幣的高額獎金。

資料來源:
內容:

經緯度: